会议嘉宾Blog

姚洋2025年经济展望:5%增长目标稳了?楼市国家队出手,AI重塑全球竞争格局

屏幕截图_6-7-2025_171927_baike.baidu.com.jpeg


 

字数 1693,阅读大约需 9 分钟

一、经济增长:政策组合拳托底5%目标

2025年中国经济增长目标设定为5%左右,姚洋认为这一目标完全可实现。从政策层面看,财政与货币政策的双宽松形成合力:一方面,央行多次释放降息信号,货币政策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另一方面,政府新发债务规模创历史新高,地方政府专项债用途扩大至“三保”、基建投资和存量房收购,直接拉动有效需求。

值得关注的是,姚洋特别强调内需提振的关键作用。他指出,国内需求的大头在地方政府支出和房地产,两者合计占全国总需求的50%。当前地方财政困难和房地产调整构成主要挑战,但中央已通过专项债扩容、国企收储存量房等措施缓解压力。例如,郑州通过国企收储“以旧换新”模式,已完成近千套住房收购,既盘活存量又稳定市场预期。

二、楼市破局:国家队收储重构市场信心

房地产对中国经济的重要性不言而喻,2024年房地产业增加值占GDP的6.3%,若行业持续下行将直接拖累经济增速。姚洋提出的“国家队收储存量房”建议正在从政策设想变为现实。截至2025年5月,全国已有171个城市发布收储计划,涉及金额3918亿元,收储宅地6565公顷,预计可加速去库存54%。

具体操作层面,重庆、郑州等库存压力大的城市成为重点。例如,重庆潜在库存规模达2286公顷,通过专项债收储和土地用途调整,部分地块将转化为保障性住房。收储价格方面,多数城市参考同地段保障房重置成本,如桂林、南宁等地按“划拨土地成本+建安成本+不超过5%利润”定价,既保障房企合理收益,又避免价格虚高。

三、美国经济:繁荣表象下的衰退隐忧

姚洋将当前美国经济比作2000-2008年的“非理性繁荣”,认为其正处于高利率、高债务、低增长的三重陷阱中。尽管2025年Q2美国GDP预计增长2.35%,失业率降至4.1%,但穆迪已将其主权信用评级下调至Aa1,债务规模突破36万亿美元,占GDP的122%,利息支出占财政收入的18%。

更深层的风险来自结构性矛盾:商业地产债务中14%已陷入负权益,若利率维持高位,违约率可能攀升至10-20%;股市过度依赖“七姐妹”科技股,标普500远期PE达20.5倍,远超历史均值16.5倍,而企业盈利预期却同比下滑3.7%。姚洋特别指出,中国DeepSeek等AI企业的崛起对美国科技霸权构成冲击,英伟达股价单日暴跌6000亿美元正是这种焦虑的体现。

四、出海战略:中国企业的全球重塑机遇

美国的出口限制反而成为中国企业出海的催化剂。姚洋认为,未来10-20年,中国企业将在海外再造一个“中国”。2025年一季度,中国全行业对外直接投资同比增长6.2%,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非金融类投资增长15.6%,显示出海步伐明显加快。

从数据看,中国海外资产占GDP比例仅为55.3%,远低于英国(超300%)、日本(超200%)等国,发展空间巨大。在具体路径上,姚洋建议聚焦东南亚、中东等新兴市场,利用当地低成本优势建立生产基地。例如,家电企业在越南设厂辐射东盟,新能源企业在沙特布局光伏产业链,均取得显著成效。

五、AI革命:从通用突破到垂直深耕

DeepSeek的爆火标志着中国AI进入全球第一梯队。姚洋指出,其混合专家系统在工程领域的创新,可能颠覆“大力出奇迹”的传统路径。但他同时强调,通用AI的竞争已趋白热化,未来胜负将取决于垂直领域的深度应用。

在医疗领域,AI辅助诊断系统可将肺癌筛查准确率提升至97%;在制造业,AI质检替代30%的人工检测岗位,同时创造算法工程师、数据标注师等新职业。姚洋建议,垂直领域企业可通过订阅模式与数据商合作,既解决版权问题,又创造新商业模式。例如,植物识别应用PictureThis通过精准服务园艺爱好者,实现超30亿美元营收,验证了这一逻辑。

六、制度改革:户籍与社保的深层突破

户籍制度改革是姚洋长期关注的焦点。他指出,仅取消参保户籍限制远远不够,需配套解决社保转移接续、地区待遇差异等问题。2025年6月“两办”文件明确全面取消就业地参保户籍限制,覆盖3.76亿流动人口,预计可提升劳动力流动效率23%,释放消费潜力超万亿。

更深层的挑战在于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姚洋建议修订1958年《户口登记条例》,并在中央层面成立户籍改革领导小组,统筹解决教育、医疗等配套问题。例如,郑州通过“以旧换新”收购的房源优先保障低收入家庭,重庆将收储住房转化为保租房,均体现了“投资于民”的政策导向。

结语:在变局中把握确定性

姚洋的观点始终围绕“稳增长、防风险、促改革”主线展开。无论是楼市收储的精准施策,还是AI领域的弯道超车,亦或是制度改革的深层突破,都指向一个核心目标:在全球不确定性中锚定中国经济的确定性。正如他在博鳌论坛所言:“把经济‘打上去’,民营企业家的信心可以回来70%”。当政策红利持续释放,技术创新加速落地,中国经济的韧性与活力,正为世界提供穿越周期的关键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