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数 1660,阅读大约需 9 分钟
赵天寿传
——从黄土高坡到世界能源前沿的六十年

序章
1961 年,春寒料峭的黄土高原,一声婴啼划破陕西关中的晨雾。谁也不曾想到,这个被父母唤作“天寿”的农家孩子,会在六十年后站上香港清水湾的讲堂,俯瞰维多利亚港的璀璨灯火,也俯瞰全球能源科技的潮起潮落。
第一篇 求学之路:从渭水河畔到太平洋之滨
第一章 黄土·少年(1961—1979)
-
• 出生地:陕西关中农家土窑洞
-
• 童年记忆:灶台柴火、矿石收音机
-
• 1979 年,挤上绿皮火车,奔赴天津大学——第一次离开陕西
第二章 北洋·三载寒窗(1979—1986)
-
• 本科 天津大学热物理工程系(1983 年,全系第一)
-
• 硕士 师从吕灿仁,研究“多孔介质振荡流动传热”
-
• 每天 5 点进实验室,12 点被“赶”出;1986 年答辩现场搬实验台
第三章 远渡·檀山岁月(1986—1995)
-
• 夏威夷大学马诺阿分校攻读博士
-
• 奖学金 60 美元/月,白天助教、晚上洗盘子
-
• 1995 年获博士学位,论文被誉为“为燃料电池打开一扇新窗”
第二篇 执教香江:香港科大 30 年
第四章 筚路蓝缕(1995—2010)
年份
|
里程碑
|
1995
|
加入香港科大,实验室原是储物间
|
1998
|
首报微通道电渗流传热,《Science》专文点评
|
2003
|
提出燃料电池热-质-电耦合框架,功率密度×2.3
|
2006
|
当选 ASME Fellow(香港首位)
|
第五章 登高望远(2010—2019)
-
• 2010 受聘西安交通大学讲座教授
-
• 2011 晋升港科大讲座教授;入选“香江学者计划”
-
• 2014 港科大能源研究院成立,任院长
-
• 2018 何梁何利基金颁奖(北京·钓鱼台)
-
• 2019 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技术科学部)
第六章 薪火南渡(2021—)
-
• 2021 南方科技大学讲席教授、碳中和能源研究院院长
-
• 2024.10 深圳国际低碳城论坛发布 100 kW 级“电燃料”储能系统
第三篇 学术丰碑:交叉创新的四重奏
第七章 热-质-电-离子耦合理论
-
• 微纳尺度传热 → 解决燃料电池“水淹/干涸”
-
• “电燃料”概念 → 能量像液体一样罐装
-
• 解耦式液流电池 → 充/放电独立,系统效率 >80 %
第八章 著作等身
-
• SCI 论文 383 篇 | 他引 19 000+ | h-因子 74
-
• ESI 高被引 38 篇 | Elsevier 最高引奖 3 篇
-
• 专著 5 部(含 Micro Fuel Cells、Solid Oxide Fuel Cells 等)
-
• 中文专章 《10000 个科学难题·物理学卷》3 篇
第九章 荣誉长廊
时间
|
荣誉
|
授予机构
|
2004
|
Bechtel 基金会工程教学奖
|
Bechtel 基金会
|
2006
|
海外杰出青年研究奖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
|
2007
|
ASME Fellow
|
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
|
2008
|
裘槎优秀科研者奖
|
香港裘槎基金会
|
2012
|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主要完成人)
|
国务院
|
2013
|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第一完成人)
|
国务院
|
2018
|
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
何梁何利基金会
|
2019
|
中国科学院院士
|
中国科学院
|
2022
|
中国化学会会士
|
中国化学会
|
第四篇 桃李天下:一位导师的“能量守恒”
第十章 弟子三千
类别
|
人数
|
去向示例
|
博士后
|
12
|
—
|
博士
|
34
|
35 人成为“双一流”学术骨干
|
硕士
|
50+
|
—
|
代表弟子
-
• 杨卫卫(西交大教授,国家优青)
-
• 陈蓉(重庆大学教授,长江学者)
-
• 梁振兴(华南理工教授,国家杰青)
第十一章 讲台与讲坛
-
• 2013 中国石油大学“思创论坛”
-
• 2017 中科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学术报告
-
• 2018 重庆交通大学《流体电池储能技术》
-
• 2023 上海理工大学《热物理视角下的能源存储挑战》
第五篇 社会担当:把论文写在大湾区
第十二章 期刊与学会
期刊/职务
|
角色
|
任期
|
Advances in Fuel Cells
|
创刊主编
|
2005–
|
Int. J. Heat Mass Transfer
|
主编
|
2019–
|
Appl. Therm. Eng.
|
主编
|
2003–2019
|
Energy & Environment Series (RSC)
|
共同主编
|
2008–
|
Science Bulletin
|
执行主编
|
—
|
J. Power Sources / Adv. Mater. Technol.
|
顾问编委
|
—
|
第十三章 学术共同体
-
• 重庆大学低品位能源利用技术及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海外杰出青年评审专家
-
• 香港研资局协作研究金评审委员会主席(2020–2022)
第十四章 大湾区拓荒
-
• 2021 牵头“深港碳中和联合创新中心”
-
• 2024 深圳宝龙工业园 100 kWh 级“电燃料”储能系统并网
第六篇 人物肖像:科学家、师者、凡人
第十五章 “热”与“冷”
-
• 同事:“热”——实验室灯火通明
-
• 学生:“冷”——改论文一个标点不放过
-
• 夫人:“赤脚踩地板怕吵醒家人,却能把剩饭做成三菜一汤”
第十六章 乡音未改
-
• 回陕必到扶风中学捐书
-
• 2023 年捐 20 万港币设“北洋励学金”
-
• 用关中话勉励学子:“学好热物理,回来给咱黄土坡装光伏!”
第十七章 公论
大公网:
“他用热流科学语言,为燃料电池写下全新注脚。”
香港科技大学:
“让港科大在能源领域跻身世界前列。”
Nature Energy:
“让‘液体电力’从概念走向千瓦级现实。”
终章 未竟之问
清水湾的浪声与渭河的涛声,隔着 2000 公里,在他耳中汇成同一句话:能源之道,在于可持续。
赵天寿常把“碳中和”比作一场马拉松:
“终点不在我,也不在你,而在子孙后代。”
2025 年 7 月,65 岁的他仍每天 7 点准时走进实验室。阳光穿过落地窗,照在那台 1995 年从夏威夷带回来的示波器上——屏幕闪烁,一如三十年前,只是波形里多了大湾区海风的味道。